民俗文化
康县有许多独待迷人的民间民俗文化,如民间唢呐吹奏、木偶戏、山歌、羊皮扇鼓舞、唱书、打锣鼓草、康南花鼓、手工造纸、传统铸铧、三层楼面茶等都是康县民间民俗文化中的奇葩。康县诸多的民俗文化正如一部活着的历史,隐藏于古村落当中,积淀延展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的意蕴,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唢呐吹奏
唢呐吹奏在康县中北部一带流传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一带几乎村村都有演奏唢呐的民间艺人,有的村甚至拥有上百人的唢呐艺人。每到逢年过节、庙会或者红白喜事,群众都会组织宏大的唢呐演奏场面,用来庆祝或者祭祀。豆坪乡(现周家坝镇)百人唢呐队曾经多次代表康县参加省市民间文艺表演,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羊皮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原是氐族的一种祭祀仪式,在陇南、陕南、川北一带多有流传,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舞蹈。由于康县一带是氐族的故乡,所以羊皮鼓舞一直有广泛的传承,现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康县北部地区的老百姓都要耍耍羊皮鼓,民间也叫耍师公子,跳端公、抽保状。用来禳灾还愿,祈求平安幸福。
棒棒鞭
棒棒鞭也叫“霸王鞭”“钱鞭子”,有的地方叫“打花棍儿”“打钱串子”。其表演者人数不等,舞者每人手执一根串着铜钱和铃铛的七彩竹棍,随音乐节拍轻敲肩头、脚尖、手掌、臂腕等部位,队形不断变换,铃铛琅琅作响,歌声欢快悠扬。表演者边舞边唱,观赏者如醉如痴。其唱词和曲调来源于古老的民间花儿,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原生态民间歌舞艺术。棒棒鞭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南锣鼓草
康南锣鼓草又称打锣鼓草,是康南地区群众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把互助合作的劳动过程与歌唱融为一体,在愉悦的场景中消灭荒草的一种劳动形式。康南地区群众每年夏季帮工除草时,选两个能说会唱的人敲锣打鼓,走在一字排开的劳动人群后面,一人敲锣,一人打鼓,大家随锣鼓手的指挥边干活边唱歌。表演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安五方、说正方、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曲目有《牧牛打虎》《八仙图》《十二枝花》等,节拍有九拍、十二拍、花拍子等,唱词分五字、七字、十字等。锣鼓草歌演唱者可以按照固定的唱本唱,也可以根据环境情景的变化,现编现唱,即兴创作,所编歌词一般都通俗易懂,富有诗意,妙趣横生,具有率真质朴等特征。2008年,康南锣鼓草被列为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书
康县唱书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康县唱书主要流传于北茶马古道途经的康县北部和中部地区,当地老百姓也称它为念书,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原生态曲艺。它最早由明末在川陕地区流传的说唱故事演变而来,随着当时茶马贸易的繁盛,商队在带来商品的同时,这些说唱故事亦随之进入甘肃武都、康县等地,逐渐演变为康县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康县唱书道白以康县方言为主,句式有七字句、五字句、十字句、莲花落四种,唱词简练易懂,唱腔曲折婉转,悠扬动听。演出没有固定时间,也没有固定场所,过去多在农闲时节进行表演,演出时四邻八舍的乡亲围坐在某家的厅房火塘边,或聚集在村子里的打碾场,现多在本村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进行演唱。表演者服饰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均为日常服饰,也可配以当地传统民族服饰。伴奏乐器主要以三弦、土琵琶等弹奏乐器为主,亦以碰铃或用竹筷敲打小瓷碟等方式配合演奏。唱词内容大多以历史故事,传奇人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为主。现留存有以《目连救母》为代表的传统曲目20余种。
手工造纸
康县境内林密、竹茂、水丰,造纸原料丰富,自古以来就有造纸传统,手工造纸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康县志》记载:1948年、县内共有造纸户6000多户,年造纸达25000多担。康县土纸生产在最鼎盛时期,从业者人均收入达4个银元。如今,康县北部的许多村庄还在传承着这项古老手艺。大堡镇李家山手工造纸于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康县婚俗之男嫁女娶
男婚女嫁本是寻常人家司空见惯的婚礼习俗,除招婿入赘“倒插门”外,“男嫁女娶”并不多见。但在陇南康县的南部地区,男嫁女娶却成了婚俗的主流。目前,康县南部地区女娶男嫁的家庭已有6000户左右,这种奇特的婚嫁习俗打破了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旧传统,成为了中国婚嫁习俗的一朵奇葩。关于这一婚俗,据说最早起源于150年前的康县太平。相传,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兵败于四川大渡河,一支余部辗转来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秦巴山地,纷纷以男嫁女娶的方式改名换姓隐藏下来。从此,这种婚俗就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流传下来,也留传下来男女平等、不信迷信,老百姓都有缠头、束腰、绑裹脚等习惯,这些颇似太平军将士的遗风。周围十里八乡看到他们普遍人丁兴旺,纷纷效仿选择了“女娶男嫁”婚俗方式,这一婚俗方式也就慢慢形成了。
特色饮食
面茶:面茶是康县北、中部的传统饮食,尤以云台、大堡、大南峪、迷坝、三官、城关、王坝、岸门口等乡镇的面茶为佳。面茶是在煨罐内加入冷水,又加入茶叶、盐、花椒、茴香、红葱根等调料烧开,水开后掺搅经炒熟之麦面漫火煮熟,倒入碗中,调以油炒鸡蛋、豆腐丁、核桃仁、油锅渣〔炸去油后所余大肉渣〕、葱花等混合调料,食饮相兼,以饮为主,其味浓香可口,人人喜爱。云台、窑坪一带,素以“三层楼”面茶著称。即一碗面茶中,上层漂浮着鸡蛋、葱花、油锅渣,中层悬浮着核桃仁,下层沉着豆腐丁、洋芋丁。当然,非三层绝然分开,而多相混合,这一带有不少农家巧妇,烹饪的三层楼面茶因香味特异而受到人们夸赞。
豆花面:康县南部乡镇,普遍盛行吃豆花面。即将黄豆磨成豆浆用适量酸菜汤点成豆花,把面片或面条下入汤中,即成豆花面。团团豆花飘在上面,如白云朵朵,同时散发着豆类的清香,使人食欲大增。再加入盐、油泼辣椒、嫩绿葱花、香菜等。色形俱佳,其味独特,惬肠上口。贵客登临,多以此相待。豆花面的渊源虽无所考,但历久不衰,至今普遍。
黄酒:康县中、北部各乡镇人们普遍煮黄酒。其做法是:将小麦、包谷、高梁等粮食煮熟后,拌上黄酒曲子,装入缸中,用盖子盖好后,再用泥巴密封缸口,待发酵后,将酒醅舀入煨罐或茶壶,加水用文火煮沸,汤色微红或淡黄。用时可只饮黄酒,也可同酒醅共饮食,其味醇香甘美,经常饮用可开胃健脾,强身健体。黄酒有活血之功效,故妇女生孩子后多喝黄酒补血气。
粉鱼:以包谷面、荞面、豆粉等为原料,现在城市居民也有用小麦面作原料。在沸水中边撒面边搅动,呈粘团状后加入开水稀释搅动再至糊状后,又加开水稀释至熟。有俗语云:“搅团要得好,三百六十搅”。然后用专用漏子在盛有凉开水的盆子之上过滤成小鱼状,盛在碗里调以醋、盐、油泼辣子或者调以酸菜、油辣子,冷食、热食均可,食之香柔可口,回味无穷。
珍珍:康南八乡镇及康中店子一带家庭常年备有珍珍。其做法是把经水浸过的包谷在水磨上磨,第一次去皮,第二次用粗筛子筛过后,再用细筛子(一般用铁砂窗做成)筛,筛下为面,筛上为珍珍,形如小米,晶莹光亮。食时把珍珍撒在沸水中搅动,至稀糊状即可,辅以炒菜、小菜共食,清香淡甜,独具风味。
火锨馍:康县的豆坝、店子、秧田一带,习惯制作火锨馍。其制作方法独特,味道鲜美,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实为粗粮细作之佳品。这些地区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多产洋燕麦、荞麦、玉米等杂粮,因此普遍以杂粮面做馍。做法是:将洋麦面杂以玉米面和荞麦面加水揉和成面团,然后擀压成饼,将专用铁锨在火上加热,把面饼放在热锨上反复烧烤,待面饼两面均匀变硬结壳,再埋入热灰中烧熟取出,去灰即可食用。其质虚空而酥脆,喷香可口,与油炝酸菜同食,是待客上等食品。有歌谣说:“西支解板河,杂面火锨馍。清油炝酸菜,便是好吃喝”。解板河就是秧田、店子河的上游。火锨馍的技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二脑壳”酒 :康县各乡镇人们多自酿白酒,以康南为多,名曰“苞谷酒”。因此酒是纯苞谷酿造,味美香甜,受人喜爱,亲戚朋友聚会,不知不觉就已喝多,眼前出现幻影,看人或物都是两个,故又名“二脑壳”。做法是:将包谷煮熟后拌以酒曲装入缸(天热一周,天冷半月),待发酵后,舀出酒醅置入锅中加水后用缸盆密盖煮沸,其蒸气经瓴子(一种密封铜管)通往套缸(双层缸,缸中盛水)冷却后即是,又曰烤酒。饮时须加热。饭前、饭后均可饮用,是农家待客办酒席的佳品,其酒味清淡,爽口宜人,但有后劲,多亦醉人。酒糟是家畜优质饲料,故农家常年煮制。
(资料来源:《康县志1986-2010》《话说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