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概况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西汉水之滨。南北长84.9公里,东西宽64.2公里。东邻陕西略阳县,南邻陕西宁强县,西与武都区毗连,北以西汉水为界与成县相望。全县总面积2967.95平方公里。2024年末户籍总数62772户,年末全县总人口19.32万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4.0854万人,乡村户籍人口15.234万人。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7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8.17万人,女性人口为7.61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7.36(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为0.1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73‰;死亡人口为0.1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9.2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4‰。0-15岁人口为3.17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0.11%;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58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0.70%;60岁及以上人口为3.03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9.1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4万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2.3%。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5.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0.29万人,减少0.28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34.82%,比上年末提高1.51个百分点。。人口以汉族为主,汉、回、满、壮、藏、蒙、瑶、维吾尔族杂居。县政府驻地几经迁徏,现为城关镇。
自古以来,康县农林业较为发达,素有“万宝山”的美称,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土豆、黄豆、白云豆等。林木面积194.15万亩,林草划覆盖率70%,有高等植物172科700余种,木材积蓄量685万余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松树、柏树、桦木、青冈、杨树、落叶松、柳树等。经济林果有核桃、杜仲、板栗、花椒、桑树等。食用菌有黑木耳、天麻、香菇、猴头、灵芝等。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煤、大理石等20余种。
康县在汉代就建立了平乐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上伐魏几经大散关(今大南峪大山岔村),一代名将吴玠、吴璘兄弟抗金往来督师于散关,二十世纪三十代红二方面军路经云台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关向应、贺炳炎等老一辈无产价级革命家在康县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一九八五年十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康县视察,题写了白云山公园。2008年5月12日地震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来康县视察灾情,给康县人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还有历史上“陇右奇才”吴作哲,“方志大家”吴鹏翱,“教育世家”柳万年,“公车上书”的董居中等文化名人。
全县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130余处,人文景观60余处,主要景区景点有省级白云山森林公园,王坝青林沟风景区,阳坝省级风景区,主要以梅园沟、龙神沟、托河白玉洞为代表的自然景区,还有近几年开发建成的百公里旅游风情线。王坝乡的凤凰谷,长坝镇的花桥村等乡村旅游景点,还有寺庙道观景点,大堡东岳山,迷坝对对山,长坝的青龙山,平洛的明月山,王坝的小鸡山等。还有各种古迹景点:云台白马关,望子关,黑马关,平洛龙凤桥,太石廊桥,还有茶马古道风情线等。
康县由于独特自然地理而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民间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如康北的“唱书”“锁呐”戏剧,民间红白喜事的说礼词等。康中的“高跷”“礼火”“龙灯”“旱船”等民间演出。康南的“打锣鼓草”“梅园神舞”“毛山歌”等,至今还有一定的影响和推崇者。
在康县的民俗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康南的“女娶男嫁”。至今还在流行和传承。女娶男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到女家,更名入籍”。一种是“二门俱开,两来两去”。此外还有其他形式,如男的进入女方家里居时带上原来的财产,叫“带财入舍”。还有康中和康北的“招女婿”“娶媳妇”“修新房”“出月娃”等都要大办酒席,热热闹闹,以示庆贺。
(资料来源: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