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坝镇:“庭院会”让群众说事更贴心

发布时间:2025-05-21 16:06 信息来源:豆坝镇 浏览次数: 字体【  

在豆坝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庭院会”正悄然改变着基层治理的面貌。没有严肃的会议桌,没有距离感十足的主席台,几张小板凳,围坐在庭院中,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而融洽。豆坝镇创新推行“党建引领 + 群众共治 + 成果共享”基层治理机制,其中“庭院会”以其接地气、暖民心的形式,成为了豆坝镇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让群众说事更贴心,也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实效。

以往,群众反映问题往往要跑到镇上的相关部门,流程繁琐,且有时还会遭遇沟通不畅等问题。而“庭院会”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把会议开到了村民家门口,开到了田间地头。干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让群众能够在熟悉、轻松的环境中,毫无顾虑地说出心中的想法、诉求和困难。

在一次“庭院会”上,未石沟村村民李发军皱着眉头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村头的那段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出行太不方便了,孩子们上学都得小心翼翼的。”老李的话引起了其他村民的共鸣,大家纷纷附和。听到群众的诉求后,参会的镇村干部立刻行动起来,详细记录问题,现场商讨解决方案。没过多久,修路工程便提上了日程,镇里积极争取资金,组织施工队伍,很快就将那段坑洼的道路修缮一新。如今,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庭院会”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更是凝聚民心的桥梁。在栗子坪村的一场“庭院会”上,村民老武焦急地说:“村里的路灯大多都坏了,一到晚上黑黢黢的,老人小孩走路太容易摔跤,晚上想出门串串门都不敢。”其他村民也纷纷表示路灯不亮严重影响夜间出行安全。镇村干部当场承诺尽快解决,随后通过多方协调,申请到专项资金,并组织人员对全村26盏路灯进行检修、更换,仅用一周时间,路灯便重新亮起。如今,夜幕下的栗子坪村灯火通明,村民们晚饭后散步、跳广场舞的身影多了起来,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每个角落。

而在豆坝村的“庭院会”上,村民们聚焦到文化广场的安全隐患。“广场护栏都锈迹斑斑、摇摇欲坠了,孩子在这儿玩耍太危险!”村民陈大爷的担忧引发众人点头。会后,村“两委”迅速制定维修方案,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同时争取镇上支持。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崭新的防腐木护栏替代了老旧设施,还增设了安全警示牌。如今,文化广场重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孩子们在家长的看护下嬉笑奔跑,老人们围坐在护栏旁晒太阳、拉家常,其乐融融。

在一次关于移风易俗改革的“庭院会”上,村民李婶率先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份子钱越随越多,我们普通人家压力实在太大了。”她的话瞬间引发了众人的感慨,有人抱怨宴席铺张浪费严重,有人提出人情往来成了沉重负担。镇村干部顺势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移风易俗倡议书,结合周边村庄因盲目攀比加重经济负担的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的危害。

经过热烈讨论,村民们共同制定了本村的红白事标准:婚宴控制在15桌以内,随礼金额不超过200元;丧事倡导简办,取消吹拉弹唱等铺张环节。同时,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监督新规执行。几个月后,村民豆世青嫁女儿时主动按照新规定办事,省下的钱用来添置了农用机械。他笑着说:“以前总担心简办没面子,现在大家都这样做,省钱又省心!”

除了解决实际问题,“庭院会”还是政策宣传的好阵地。镇村干部利用这个机会,向群众讲解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如今,移风易俗新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村里还兴起了文明新风尚——不少村民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有的家庭用这笔钱供孩子读书深造,还有的自发组织起志愿服务队,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

“庭院会”让群众感受到了被尊重、被重视,激发了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在“庭院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这种“零距离”的沟通方式,有效拉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如今,“庭院会”已成为豆坝镇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用最质朴的方式,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未来,豆坝镇将继续深化“庭院会”这一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以“庭院议事”汇聚民心民力,持续绘就产业兴、乡风淳、家园安的和美豆坝新画卷。

分享到: